- 来源: CentryMed
- 作者: CentryMed
-
8月21日,2025年bioSeedin柏思荟年会的现场,关于中国创新药的讨论充满信心与力量。“寒冬”“内卷”这些曾经笼罩行业的词汇,正在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价值”“出海”“创新”成为新的关键词。当跨国药企(MNC)以真金白银为中国创新药投下信任票,出海交易频频刷屏,中国这片热土正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源产地。这不仅是对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药企在全球化竞争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积极信号,创新药板块股价攀升,投资热情显著回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同于过往的泡沫化增长,这轮复苏由创新价值驱动,带着“寒冬”中沉淀的理性与坚韧,稳健前行。众多中国创新药企业正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书写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Part1
新兴靶点论坛(08.21A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CEO
德睿智药的创始人&CEO牛张明做了AI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分享以及德睿AI制药平台的介绍:传统新药研发往往依靠“运气”,而生成式AI对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加速了生物医药研发。德睿AI制药平台是一种大语言模型驱动一站式平台,可完成靶点、机理发现/确认,信息提取和清洗以及定制化项目数据库构建,可实现定制化精准设计药物。
吴海平,赛岚医药,CEO
随后,赛岚医药的CEO吴海平阐述了关于表观遗传学在药物开发领域的重大价值和赛岚医药的相关药物开发平台:表观遗传调控是肿瘤的关键标记,与其他特征形成“合成致死”。表观遗传调控是肿瘤进展的重要因素和可干预靶点。赛岚医药具有创新的表观遗传药物开发平台,相关管线多款创新肿瘤药物产品进入临床。表观遗传学药物在血液瘤开发已取得成功,正迈向实体瘤开发更大的市场机会。
诸葛鑫,智享生物,工艺开发部总监
智享生物的工艺开发部总监诸葛鑫分享了高效的工艺开发策略如何赋能临床与商业化:从生产成本考量,多数创新药企无法实现产品从临床开发到商业化销售的利润转化。通过提高产量/产率/缩短工艺时间/降低工艺复杂性,工艺匹配可放大性并选择合适的生产放大规模,推进稳定的国产化供应链,工艺主动匹配自动化/智能化以及设计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方法等对赋能临床和商业化不可或缺。智享生物为实现高效的工艺开发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策略。
宋文鑫,民为生物,副总经理
民为生物的副总经理宋文鑫对减肥相关的GLP-1类多靶点药物设计中靶点的搭配策略进行了分享:药物减重的三大核心包括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和快速动员脂肪。减肥药物若只单纯抑制食欲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显著的低热量摄入导致肌肉丢失,故需要兼顾三大核心指标平衡。在多靶点药物设计搭配设计中,GLP-1,GIP是减重药物的基石,GCG,Amylin,PYY,anti-ActRII等都是可选靶点。
本次圆桌讨论由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卢宏韬主持,博远资本执行董事郭嘉聪,中金资本VP、中金江苏基金医疗板块负责人赵新昊,勃林格殷格翰风险基金高级总监胡晓斌,百济神州业务发展执行总监姜华共同探讨了“从源头出发,面向出海和BD需求的新靶点立项”。
Panel合照
圆桌嘉宾认为,中国凭借对前沿靶点的持续关注、靶点组合创新的显著成果以及不断提升的研发实力,正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版图的关键增长极。讨论中特别强调,关键技术突破为行业注入强劲动力,AI 与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将对药物研发产生颠覆性影响,尤其在核酸类药物、多肽药物研发领域有望实现显著突破,而血脑屏障相关药物领域持续展现蓝海潜力。
嘉宾指出,中国医药行业正稳步提升研发风险抗压能力,在管线布局上实现 First in class 与 best in class 的协同兼顾。推进创新靶点研发虽需经历必要过程,但实践表明,best in class 药物研发中常能催生 First in class 成果,技术创新与靶点组合创新的深化将推动这一进化过程持续向前,中国正坚定走在这条道路上。同时,嘉宾们对中国 First in class 药物的研发突破及出海前景充满信心。
针对创新实践,嘉宾建议企业需秉持坚持精神与务实态度,在创新过程中注重资源整合与战略把控,以更好把握行业机遇,推动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Part2
抗体免疫原性与PK论坛(8.21A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魏国兰,徕博科
Director of Labcorp APAC Bioanalytical
徕博科Director of Labcorp APAC Bioanalytical魏国兰进行了主题为“Regulatory and 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 for ADC Bioanalysis”的演讲分享,主要从Challenges in bioanalytical assay development, Assess and develop DAR-insensitive ADC assay, Hybrid LC/MS vs. ligand binding assay几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介绍。
秦秋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秦秋平进行了主题为“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非临床PK生物分析策略”的演讲分享,从其反应机制、双抗的结构特点、体内生物学、给药剂量以及分析方法的验证等一般性考虑展开PK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策略介绍。

董志成,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
CMC平台产品开发事业部产品经理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董志成进行了主题为“Addressing Challenges in Antibody-Drug Conjugate Development”的演讲分享,主要从ADC研发热点, 抗体亲和力优化, DAR 值一致性等角度上,介绍了Acro可以提供的相应解决方案包括,内吞检测试剂、不同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检测方法、通过聚糖修饰实现的位点特异性偶联等优秀的产品与服务。

赵娟,康维讯生物,生物分析技术副总监
康维讯生物赵娟进行了主题为“通用型PK和通用型ADA方法在临床前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演讲分享,介绍了通用PK平台在ADC项目中的应用,对通用PK方法和靶点特异性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其通用型ADA方法进行了介绍,该方法周期短,可实现快速检测,适用于多种属、多亚型抗体,对通用型ADA方法和常规ADA方法(桥接法)进行了比较。
本次圆桌由康维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邹灵龙主持,汉科生物临床高级副总裁David Sun,复宏汉霖高级总监张二辉,宜明昂科临床药理总监黄亮,阿诺生物临床药理高级经理潘兆萱,徕博科Director of Labcorp APAC Bioanalytical生物分析副总监魏国兰共同探讨了“生物药免疫原性与PK数据常见风险与临床价值影响?”

Panel合照
嘉宾们分享了生物分析中的不同挑战。如PK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PD的delay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生物分析在药物FDA等机构的报批是很重要的,要同时考虑临床和方法的优缺点、特异性、干扰性。药物在上市阶段,免疫原性的评估。临床数据预测性的困难,包括取样量的体积等等。
Part3
实体瘤免疫细胞突破论坛(8.21A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李懿,瑅盛生物,董事长、CSO
瑅盛生物李懿首先开始主题为“体内重定向T细胞-可及性高、疗效好的“现货型”TCR-T治疗”的分享:通过对两种不同技术路径的技术原理介绍,结合多个案例表明,蛋白诱导的in-vivo CAR-T 可以实现ex-vivo产品无法实现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更容易控制和调整,进而对目标抗原的亲和力优化后,目前TCR-T已表现出明显优势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蒋正刚,易慕峰生物合伙人
SVP、战略中心负责人
易慕峰生物蒋正刚的演讲以“A novel lentiviral based platform for In Vivo CAR-T generation”为主题,通过多个In Vivo CAR-T的实际案例表明:基于慢病毒的in vivo CAR-T展现出多重优势,尤其是XG假型化慢病毒,相较于传统VSV-G,在滴度、特异性及杀伤活性都展现出明显优势,并提高了产量和感染效率。

于晨,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
CMC产品开发事业部产品经理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于晨进行了主题为“γδT / MSC 细胞高效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的演讲,首先围绕免疫细胞培养方案,ACRO基于核心基础培养基产品,搭配多种培养分化因子,实现了多源多工艺多方向的培养路径,形成覆盖全培养方向需求的解决方案,在干细胞培养方面,ACRO提供从初始贴壁阶段到预处理因子以及培养基全套解决方案,为细胞治疗提供全流程赋能。

金华君,君赛生物,CEO/CTO
君赛生物CEO金华君演讲主题为“TIL治疗实体肿瘤的创新与突破”,内容通过对传统TIL在当前临床上未解决的痛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非IL-2依赖的创新型改良方案,现阶段已有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该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未来颠覆性创新技术将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重大。
本次圆桌讨论由星奕昂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立群主持,瑅盛生物董事长、CSO李懿,君赛生物CEO/CTO金华君,易慕峰生物合伙人,SVP、战略中心负责人蒋正刚共同探讨了“实体瘤突破将在何时以及何种方式再次掀起免疫细胞治疗的浪潮?”。

Panel合照
嘉宾们认为免疫细胞治疗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其意义毋庸置疑。当前行业正通过基因改造等技术创新,探索免疫细胞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同时确保安全性始终是核心关注点。尽管免疫细胞治疗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潜力巨大,未来的普及需要以安全性为基础,持续验证有效性。与此同时,成本问题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治疗费用,将为免疫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保障。整体来看,免疫细胞治疗正处于探索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内的持续创新与钻研是推动CGT领域多样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Part4
Neurology Roadshow(8.21A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在本次圆桌中,由济峰资本执行董事胡红丹主持,纽欧申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申华琼,百济神州生科创投董事总经理刘为民,复星医药外部创新部总经理于秉柯,峰瑞资本管理合伙人沈炯共同探讨了“新药唐·吉诃德:biotech如何挑战CNS难题?”。

Panel合照
圆桌嘉宾指出,尽管CNS是全球第二大药物研发领域,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仍显著落后于肿瘤等热门方向,主要原因包括临床开发风险高、转化成功率低、资本偏好稳健回报,以及国内缺乏源头创新能力和相关人才。同时强调,应选择已验证的靶点、注重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通过跨界合作,降低研发风险。最后,与会嘉宾呼吁,行业需要静心深耕科学、加强人才培养,利用中国丰富的临床资源推动first-in-class创新,最终开发出能走向全球的CNS新药。

袁军,Ideals,全球副总裁&东亚区负责人
在当前融资环境严峻、尽调流程复杂、数据合规要求高的背景下,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多重挑战。Ideals虚拟数据室(VDR)作为专业、安全的信息管理平台,正日益成为企业在跨境融资、并购及战略合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通过严格的权限控制、操作审计、防泄漏机制等功能,VDR不仅显著提升尽调与交易效率,更以透明、可信的数据管理赢得投资者信任。

马伟伟,卓凯生物,总经理
卓凯生物专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研发,由清华大学钟毅教授创立。公司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等未满足临床需求,首创靶向"遗忘机制"的全新治疗概念,开发全球首个Rac1小分子抑制剂50561。该药物通过抑制过度遗忘关键靶点,直接改善AD核心症状,且小分子形式大幅降低治疗成本。目前50561治疗轻中度AD的IIa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顶线数据,并积极筹备III期临床。公司同步推进多个早期管线,持续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新疗法。

王浚伊,正大丰海制药,BD负责人
正大丰海制药是一家聚焦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创新药企,拥有CADD/AI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核心管线FHND1002为First-in-Class神经再生与神经保护分子,具备促进错误蛋白降解、轴突再生及胶质细胞功能改善等多重机制。临床前数据表明其在脑卒中、ALS、帕金森等模型中显著改善运动与认知功能,I期临床显示良好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纽欧申医药聚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新疗法,已在中美两地设立研发中心。公司依托AI驱动的小分子发现平台(NeuChime™),构建覆盖癫痫、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全球化管线。核心产品NS-041和NS-136均已进入临床II期,其中NS-136以更优安全性瞄准老年患者需求。同时布局非致幻性抗抑郁新药NS-079。公司已完成Pre-A轮及A轮融资,正积极推动全球合作,致力成为CNS领域国际领先生物技术企业。

孙琦峰,瑞初医药,首席运营官
瑞初医药是国内稀缺的专注抗衰老机制的新药研发企业,以细胞衰老生物学为核心,布局清除、激活及逆转衰老细胞等多重技术路线。公司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衰老相关疾病,核心产品RC007通过激活自噬与抑制炎症双机制起效,在脑卒中、帕金森等动物模型中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展现出多适应症拓展潜力。团队由多位诺奖得主及资深专家领衔,两条核心管线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中美双报临床申请,致力于从衰老生物学源头突破老年性疾病治疗困境。

黄明跃,百懿生物,董事长
百懿生物专注于突破性偏头痛药物的研发。凭借其国际领先的ExchaBody技术平台,公司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大分子创新药管线。其核心产品BY002是一种创新的“双靶点”纳米抗体,个头小巧,能精准作用于传统药物难以企及的靶点。临床前研究表明,BY002起效快、效果强且持续时间长,同时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均已达到申报标准,计划2026年推进临床研究。百懿生物后续还有多款新一代抗体药物在研,将持续为偏头痛患者带来创新疗法。
Part5
抗体发现论坛(8.21P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滕毓敏,赛洱纳博,CEO
赛洱纳博的CEO滕毓敏进行了主题为新型抗体趋势下的纳米抗体应用的演讲,回顾了纳米抗体的发现历程与发展方向。她指出,纳米抗体具备组织渗透力强、体内分布均匀、可实现表面给药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赛洱纳博已突破专利壁垒,构建了集快速构建、强免疫应答及TFP通用纯化等核心技术于一体的转基因鼠创新平台。
苏志鹏,融捷康生物,研发总监
融捷康生物的研发总监苏志鹏进行了人工智能助力单域抗体药物开发的分享,他表示,药物的开发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而AI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大幅加快药物研发周期和缩减研发成本。通过数据挖掘、模型训练等手段,AI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更精准的决策判断。

于海佳,华博生物,总监
来自华博生物的于海佳进行了自免双抗的成药性评估的演讲。首先介绍了自免疾病患者人群庞大,市场潜力巨大。双抗的成药性研究中存在许多挑战,一般分为三类,体外的成药性评估,体内的成药性评估,CMC阶段的成药性评估。并以公司自免双抗TSLP和IL-11的研发为例,介绍了双抗成药性的评估方法。

张彦丰,AlaMab Therapeutics共同创始人、总裁
AlaMab Therapeutics总裁张彦丰分享了创新靶点Connexin43半通道在神经系统和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演讲中,他重点介绍了团队在骨癌症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特别是关于cx43蛋白半通道的研究。该半通道主要介导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对神经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张博士还提到了团队在急性脊髓损伤、骨关节炎及转移性骨癌等疾病领域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孝作祥,时迈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
时迈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孝作祥做了早期抗体发现策略及展望的演讲。分享了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抗体药物的出海现象,表明中国创新药逐渐获得国际认可。同时,介绍了提高抗体发现效率的关键技术,如单细胞抗体筛选和高通量筛选方法,这些技术能够快速产出大量所需抗体。最后,嘉宾强调了不同筛选技术的优点和特点,为抗体发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期待中国在该领域继续保持优势,推动创新药走向世界。
本次圆桌讨论由济煜医药生物科学部总经理郭炳诗主持,时迈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孝作祥,三生制药研发副总裁黄浩旻,诺纳生物首席技术官何云共同探讨了“抗体发现新要求与新技术趋势如何?”。

Panel合照
与会嘉宾指出,在转基因小鼠等平台的推动下,抗体发现正呈现分子结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如双抗、三抗等多功能分子不断涌现,这对分子的稳定性和高效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三生制药强调,应以药效与临床预期为核心考量,当前双抗药物效期相对较短,而单抗在某些适应症中仍具优势。
讨论还延伸至非肿瘤及非自身免疫疾病领域,认为抗体在医美、减重、抗衰老等大健康市场同样拥有广阔前景。炎症被视为衰老等问题的重要诱因,抗体在相关干预中潜力巨大。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与会专家提醒生物研究仍有很大探索空间,应保持开放与务实的态度。
最后,分享了包括诺纳生物在内的企业在肿瘤、血液、肾科等疾病领域及大健康方向的多元布局,强调需结合临床需求与客户需求,推动抗体研发向更高水平发展。
Part6
ADC治疗窗口拓宽策略论坛(8.21P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康名超,百济神州,生物发现高级总监
百济神州生物发现高级总监康名超进行了主题为“ADC立项中靶点和有效载荷选取的决策考量”的演讲,剖析了双靶点组合选择、payload 发展历程及毒性来源,分享了新型 ADC有效载荷选取的决策考量、C 端偶联技术的应用、百济神州的ADC布局以及研发关键决策逻辑。

毛彦利,拓济医药,研发副总裁/联合创始人
拓济医药研发副总裁/联合创始人毛彦利进行了主题为“ADC的研发进展和差异化的立项策略”的演讲,从ADC的半衰期差异、杀伤方式以及脂溶性三方面解析ADC药物特性,通过对公司研发管线进展的介绍,阐述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提出寻找新机制的 payload 对研发立项非常重要。
阎水忠,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演讲了“对研发新一代ADC药物的一些思考”,阎博向大家介绍了ADC技术迭代更新的特点和技术突破路线,以及国内外ADC发展的差异。最后阐述了新一代的ADC药物研发,重点在于探索肿瘤表面新型靶点、克服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和耐药性。

宋洪彬,信达集团/夏尔巴生物,ADC高级总监
信达集团/夏尔巴生物ADC高级总监宋洪彬进行了“ADC放大生产及工艺验证中的挑战应对”的演讲,宋总首先介绍了ADC药物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随后从ADC药物研发关注要点和技术挑战到ADC药物的放大生产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最后介绍了归属于信达集团、专注于ADC药物CDMO业务的夏尔巴公司

蔡家强,宜联生物,Co-CEO/CSO
宜联生物的Co-CEO/CSO蔡家强给大家进行了“胞外裂解ADC技术探索和临床开发产品布局”的演讲,蔡博基于传统ADC药物的局限性,重点介绍了宜联TAMLIN平台开发的胞外裂解ADC技术,其兼具高水溶性、高均一性、高体内外稳定性以及肿瘤组织富集特性。展现出相比于现有 ADC 技术更宽的药物治疗窗,意味着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范围更广,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最后由朗玛峰创投合伙人付权主持的圆桌论坛成为焦点,宜联生物Co-CEO/CSO蔡家强,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拓济医药研发副总裁/联合创始人毛彦利,楹联健康基金合伙人詹乐共同深入讨论了“下一代ADC核心要素与合作热点”。

Panel合照
圆桌嘉宾认为,从过去到现在,ADC研发的竞争愈发激烈,有效性、同质化竞争、耐药性、安全性、靶点差异化都会是未来的发展路径,下一代ADC的核心要素也在于抗体、Linker、Payload以及偶联方式各组件都均衡无短板,能够拥有更好的抗耐药性、安全性,在临床中取得更好的疗效。最后展望ADC药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新型Linker-payload方式ADC,双抗/三抗ADC以及多payload ADC。
Part7
干细胞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论坛(8.21P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刘洋,动力微官,CEO
动力微官CEO刘洋进行了主题为“iPSC来源心肌细胞补片的构建与心力衰竭再生治疗”的分享。他首先剖析了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当前态势,并梳理了现有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他系统介绍了动力微官通过全球差异化对比,构建了iPSC由来的心肌组织,并应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闫曦,慧心医谷,VP
慧心医谷VP闫曦进行了主题为“基于诱导神经干细胞技术的细胞药物开发与临床实践”的分享。系统介绍了干细胞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公司利用重编程技术直接诱导外周血细胞获得神经干细胞(iNSCs),这种细胞可高效定向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药物与创新疗法开发。最后,介绍了慧心医谷应用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多巴胺能前体细胞(iNSC-DAP)在治疗帕金森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靳钧,元戊医学,总裁/CTO
元戊医学总裁/CTO靳钧进行了主题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的分享。他首先分享了iPSCs技术及其优势,以及iPSCs重编程技术的发展历程。随后介绍了细胞治疗药学研究考虑要点、质量标准设定以及非临床研究考虑要点,并对目前iPSCs细胞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他介绍了元戊医学公司及其开发的iPSC-NCC-MSC在治疗OA骨关节炎方面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廖联明,拓弘康恒医药CSO
本次分享中,廖总介绍了MSC的发现、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及命名过程,并重点梳理了Osiris公司推动MSC疗法历经波折最终在美国获批的产业化里程碑。并提及了MSC研究中展现的可塑性、在缺血模型中的再生潜力,以及伴随的命名争议等科学背景。在应用方面,突出了MSC在免疫抑制和促进组织再生两大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展望未来,方向聚焦于增强MSC功能(MSC V2.0)、利用其作为载体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最后,介绍了江苏拓弘康恒公司及其开发的异体脐带源MSC产品在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方面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进展。

范靖,霍德生物,创始人&CEO
霍德生物创始人&CEO范靖进行了主题为“人 iPSC 衍生细胞治疗产品在神经疾病治疗上的进展与挑战”的分享,首先介绍了iPSC衍生功能细胞的临床应用、给药方式及MOA的多样性。随后系统介绍了全球已经入临床的多能干细胞衍生细胞治疗产品,并提到神经再生类产品是脑卒中,颅脑损伤后遗症治疗的重要方向。最后,介绍了iPSC衍生hNPC01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偏瘫后遗症1期临床研究的进展。
本次圆桌讨论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研究员乐文俊主持,霍德生物CEO范靖,元戊医学总裁/CTO靳钧,拓弘康恒医药CSO廖联明共同探讨了“影响干细胞应用的技术难点”。

Panel合照
与会嘉宾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稳定性、一致性、来源及工艺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在适应症选择、递送方式以及临床和CMC环节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试剂国产化问题成为制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进口培养基的批间稳定性不足可能影响产品纯度和疗效。此外,MSC冷冻工艺中DMSO的使用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开发无DMSO冻存液成为行业亟需突破的技术难点。
关于工程化MSC的未来,嘉宾强调研发成本与疗效是关键,通过提升疗效可降低成本,同时创新技术与专利将为国际化发展创造机会。规模化生产仍是重要瓶颈,试剂稳定供货、细胞分化效率与纯度的提升,以及杂细胞的控制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技术创新方面,AI与智能制造被认为是干细胞应用的未来方向。尽管AI能够优化细胞响应和部分工艺流程,但产业化数据积累不足仍是当前的主要限制。
此外,投资人对干细胞领域的关注点集中在监管态度、适应症机理的清晰性以及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可控性。整体来看,干细胞技术应用的未来充满潜力,但仍需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推动技术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
Part8
Oncology Roadshow(8.21PM)
嘉宾演讲及圆桌讨论
在本次圆桌中,由英诺湖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夏明德主持,拜耳Co.Lab中国负责人许笛,诺华中国搜索与评估总监李方,三生制药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袁宁,先声再明副总裁,全球业务发展负责人孙建成共同探讨了“MNC与biotech对竞争的认知差异”。

Panel合照
嘉宾们认为,不同药企在专注领域和靶点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无论是biotech还是MNC,都更倾向于布局高价值、高医疗需求的适应症赛道。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需充分理解买方的具体需求,尤其在靶点与适应症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对接,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合作达成,也将为biotech未来的国际化布局提供支持。
在成熟靶点与创新靶点之间的权衡方面,从买方视角来看,相对低风险的项目更受青睐,但只要数据足够优异,无论处于哪个开发阶段,都有达成交易的可能。而从卖方角度出发,以下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吸引合作的关键:扎实的数据基础、切实满足未竟的临床需求、符合高质量标准,以及高效顺畅的沟通机制。
党群,真实生物,总裁
真实生物党群介绍到,ADC 类药物正快速成为肿瘤治疗基石,与免疫治疗联合效果显著。但现有 ADC 及靶向药存在耐药问题,涉及外排增加、Topo-1 靶点突变等机制。而真实生物的新一代 Topo-1 抑制剂 ZSSW-136 及新型 payload 平台,通过结构优化,可克服上述耐药,对野生型和突变型 Topo-1 均有高活性,且安全性更高,有望解决现有药物耐药难题,欢迎联合开发。

魏东,复融生物,首席执行官
复融生物专注研发创新的细胞因子疗法。其中IL-15超级激动剂FL115是唯一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单药使用展现显著的临床疗效的IL-15疗法,其针对实体瘤的PD1单抗联用疗法的I/II期临床和针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卡介苗联用疗法的II期临床正在启动。FL116(工程化的IL-18和PD1单抗的融合蛋白)已在PD1抗性的动物肿瘤模型中展示显著疗效,且均具有Best in Class潜力。

陈伟,励缔医药,CEO/CSO
现阶段,如何在缺乏治疗的患者中发现能够区别于正常组织器官的肿瘤特有的驱动机制,成为当前肿瘤药物研发的最前沿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由于肿瘤细胞在建立其特有的细胞稳态时形成获得性的多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节点,因此针对此多信号通路开发多靶点药物,能够破坏肿瘤依赖的细胞稳态,促进肿瘤细胞死亡。据此,励缔建立了自有全新的技术平台,研发了多临床候选药物,其中LIT0814的早期临床数据支持该技术的概念验证。

孔启迪,中山致本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与传统AR-LBD靶向药物不同,广谱AR降解剂可有效清除各种致病AR蛋白,包括AR-LBD点突变及AR-V7剪接变异体,将适用患者人群从25%扩大至100%,市场潜力扩大4倍。本项目是具有First-in-Class潜质的靶向AR氮端结构域(AR-NTD)的广谱AR分子胶降解剂,可口服治疗耐药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瞄准百亿美元市场,现已递交pre-IND,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广谱AR 分子胶降解剂。

沈倩诚,宇道生物,首席执行官
宇道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于变构药物发现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为传统意义上的难成药靶点开发小分子药物。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 ALLOSTAR™ 的专有平台,能够基于人工智能与物理学原理,旨在识别蛋白质上的隐藏口袋并分析其变构特征,并基于口袋发现、优化及开发变构机制的小分子药物。依托ALLOSTAR™ 平台,宇道已构建了具有潜在 “BIC、FIC” 潜力的变构药物研发管线,并主要聚焦于肿瘤和代谢疾病领域。
郭明,复恩特药业,董事长
苏州复恩特药业拥有 QQ - 蛋白质诱导原位组织重编程技术,能将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解决传统治疗的毒性、耐药性等问题,有 50 余项中美专利。其 SON-DP 注射液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相关药物,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中美均开展临床试验,进展顺利,计划 2028 - 2029 年上市,还布局了其他疾病管线,拟融资推进研发。

黄长江,靶联生物,首席科学官
靶联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于开发针对癌症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的生物医药公司,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驱动,开发兼具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新一代偶联药物,克服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目前,公司研发的双载荷ADC已进入CMC早期阶段。本轮计划融资5000到8000万人民币,用于首个管线的IND申报、临床前毒理实验和早期临床开发工作。

周禾,多域生物,资深副总裁
杭州多域生物专注于癌症、自身免疫和炎症等相关领域,致力于开发同类最优的以PROTAC为主的双功能分子,解决“难成药性靶点”问题。目前已有两条管线HPB-143 和HPB-092获批进入临床阶段。公司靶向KRAS G12D的PROTAC 项目先导化合物显示优异的靶向降解活性,ADME特征和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

陈克兰,凡恩世制药,资深副总裁
凡恩世制药作为专注于免疫、肿瘤疗法的biotech公司,近年来不断推进管线进展并建立自己的三个双抗平台,目前依托于现有的双抗平台,已建立起针对高度难治性疾病的多元管线,目前PT886、PT217、PT199进展最快,均已进入临床2期,其中PT886作为靶向Claudin 18.2/CD47双抗FIC管线,已获得FDA的孤儿药以及快速通道资格认定,PT217作为靶向DLL3/CD47的双抗,也同样获得FDA两项孤儿药以及两项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随后大会颁布了巅峰突破奖, 创新引擎奖,卓越组织奖以及最具潜力路演奖。感谢行业的佼佼者的贡献与支持。
巅峰突破奖:洛启生物

创新引擎奖:瑞风生物

卓越组织奖:康维讯生物
最具潜力路演奖:纽欧申医药


晚宴精彩瞬间
在技术报告与路演之外,超400场一对一会谈点燃合作火花!
年会首日,现场气氛热烈,交流互动频繁。精准一对一合作会谈(1-on-1 Meeting)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首日即高效促成了超过400场高质量的一对一会议。
来自礼来(Eli Lilly)、强生(Johnson & Johnson)、拜耳(Bayer)、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勃林格殷格翰(BI)、默沙东(MSD)、赛诺菲(Sanofi)、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皮尔法伯(Pierre Fabre)等国际巨头的业务发展、对外合作部门负责人,与 石药集团、人福医药、金赛药业等国内领先药企的代表,以及众多颇具潜力的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CEO们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沟通。
这些会谈围绕license-in/out机会、联合研发、技术平台授权、战略投资、市场商业化合作等众多领域展开了务实交流。参会企业代表均表示,柏思荟提供的这一高效、私密的对接平台极具价值,极大地节省了沟通成本,为发现潜在合作伙伴、快速推动项目进展提供了绝佳契机。
“在一天之内能够与如此多高质量的目标公司进行集中会谈,效率非常高。我们已经发现了几家公司在管线布局和技术平台上与我们有着高度的互补性,期待后续更深入的接触。”一位来自跨国药企的BD负责人如是说。
一位创新Biotech公司的创始人同样感慨道:“能与这些全球顶级的MNC和国内大药企直接对话,听取他们的专业见解并展示我们的创新成果,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希望能在这次年会上开启合作的大门。”
明日,年会还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的专题论坛、项目路演及一对一会谈,让我们持续关注更多合作火花的迸发。
